51好名网 > 老黄历 > 传统节日 >

正月初一的禁忌事项

时间: 宋佳 传统节日

大年初一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节的当天,这一天是全国人民一起庆贺新春到来的日子,每一户人家都是张灯结彩,门口挂着大红色的灯笼,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4正月初一的禁忌事项,欢迎参阅。

正月初一的禁忌事项

正月初一的禁忌事项

不能扫地和倒水,怕财气会跑出自己的家中。然而,大年初一,全家人团聚,再加上拜年的人们进出不断,吃花生、嗑瓜子、吃水果、抽烟,剥下的皮、壳、渣、纸屑、烟头满地都是,不扫不行,于是人们就想出个变通的办法——改往外扫为往内扫,象征财宝进门,扫好后装在垃圾桶或纸篓里不倒掉,财宝便留住了。

小孩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。什么“打、杀、砍、输、死、穷、赔、鬼”等字眼一律不许沾边。为防万一,许多家庭便贴上“童言无忌”的红纸条,以防小孩子不小心说了。可以及时的。

忌打破杯盘碗盏,如果不小心失手打破了碗碟,得赶紧说一声“碎碎(岁岁)平安”。吃饭时,不能用开水泡饭,也不能用汤泡饭,否则不但出门必雨,而且注定是一年里只有吃穷饭的“穷命”。吃完饭不能说“吃完了”,要说“吃好了”。这天不能动刀剪,否则会断绝仕途财路。妇女也不得动针线,不然一年到头都会和别人发生矛盾和争吵。另外,饺子煮破了,忌说破,要说“挣了”。

大年初一的风俗

开门炮仗

正月初一的早上,开门大吉,先放爆竹,叫做“开门炮仗”。爆竹声后,碎红满地,灿若云锦,称为“满堂红”。这时满街瑞气,喜气洋洋。

拜年

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,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,旧称拜年,是一个沟通交流感情的时间。汉族拜年之风,汉代已有。唐宋之后十分盛行,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,可用名帖投贺。东汉时称为"刺",故名片又称"名刺"。明代之后,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,专收名帖,叫"门簿"。

大年初一可以出远门吗

首先是因为要聚集在一起才能过上比较幸福简单的生活,大年初一各家都要上香,给先人百拜年上香,出门怕冲撞先人秽气。中国人比较重视大年初一这一天,意味着一年内的兆头,所以不能出什么意外的,出了意外就说明一年都不顺。不出门就不会遇到问题,相对来说更好。百姓中流传的,比如“三六九出门走,二五八回到家”,讨个好口彩,高兴就好。百姓们还认为,初一十五不宜出门,这个倒是有点科学道理。

传统的民间习俗之中,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绝对不可以出远门的,众所周知的,知道春节有一个非常隆重的重要意义是团圆,能够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在一起过年,是春节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新的一年开始最美好的部分,所以在这个时候不会建议出远门。

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意义

据有关史料记载:“元旦子时,盛馔同离,如食扁食,名角子,取其更岁交子之义。”又载:“每年初一,无论贫富贵贱,皆以白面做饺食之,谓之煮饽饽,举国皆然,无不同也。富贵之家,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,以卜顺利,家人食得者,则终岁大吉。”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,寓意吉利,以示辞旧迎新。在我国许多地区民俗中的,除夕守岁吃“饺子”,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。饺子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节日食品,还有很多解释。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以前要包好饺子,待到半夜子时吃,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,吃饺子取“更岁交子”之意,“子”为“子时”,交与“饺”谐音,有“喜庆团圆”和“吉祥如意”的意思。

大年初一早上吃什么好

吃饺子

俗话说“初一饺子初二面”。大年初一,这天,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。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“招财进宝”之音。二是饺子有馅,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、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,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。

吃汤圆

大年初一,全家人要一起吃汤圆。用荠菜、豆沙、芝麻糖和肉糜四种馅料做成的“四喜汤圆”是扬州人大年初一早上最喜爱的,取意“事事如意”、“合家团圆”。

吃乾饭

过去的传统穷人家才吃稀饭,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饭,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,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,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,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,要吃素。

吃万年粮

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“万年粮”,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,寓有“不愁吃喝”之意。潮州一带,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“腐圆”,喝芡实、莲子等熬成的“五果汤”,寓“生活甜美,源远流长”之意。

吃糖水

大年初一早上是吃素的。全家人要早起,而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杯用红枣、花生等泡好的糖水,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。而春节期间,如果你到宁德人家中做客,他们一定会热情地为你泡上一杯糖水,让你新的一年也甜甜蜜蜜。

吃鸡汤

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,象征“清泰平安”。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,寄意“新年抓财”;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,寓意能展翅高飞;当家人则吃鸡骨头,有“出人头地”之意。荆州、沙市一带,第一餐要吃鸡蛋,意谓“实实在在,吉祥如意”。如遇客人,要吃两个煮得很嫩、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“荷包蛋”,意即“银包金,金缠银,得金得银”。

7023